“朝阳沟”风起云涌,但你知道的朝阳沟未必都是真的!

河南登封朝阳沟

但从近年来陆续曝光的一些资料和实物来看,豫剧《朝阳沟》的主要原型地应该在河北,河南登封应该为豫剧《朝阳沟》的诞生背景和情景地。

河南的曹村,曾是杨兰春战斗过的地方。为了解放这块土地,他所在的连队曾有5名战友牺牲在这个地方。解放后,杨兰春忘不了这些亲密战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亲手把这5位烈士遗骨一一找到,并背到烈士陵园埋葬起来,竖立了纪念碑。继承烈士的遗愿、建设好祖国,成为杨兰春生活的极大动力。1957年,他和他所在的河南豫剧三团到这个村庄体验生活。也正是这次生活体验,才催生了日后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戏曲《朝阳沟》。曹村也早在1976年改为“朝阳沟村”,并载入县志,“朝阳沟”村名当然非他们莫属。杨兰春先生生前不但长期在此生活,在《朝阳沟》引起轰动以后,也曾多次回来。说《朝阳沟》是从这里诞生的,也是实至名归的。并且相信《朝阳沟》里的很多情景设置、包括生活细节肯定都出自于该朝阳沟村。

武安西沟村,杨兰春的故乡

但艺术创作是集大成者。纵观《朝阳沟》的人物、地名设置,则更多的和河邯郸北列江村的现实情境比较吻合。而且,做为杨兰春童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相信很多记忆是无法磨灭的。一个艺术家把对故乡的记忆或者情感糅合进自己的作品里去,也是符合创作心里的。下面我们就看下河北的“朝阳沟”村。

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邯郸市西部深山革命老区——武安管陶乡列江村,距邯郸市90公里,距武安市65公里。这里是杨兰春的出生地,是杨兰春的故乡。为纪念杨兰春而于2004年更名为朝阳沟村。列江村是个行政村,在列江村下面有个自然村叫西沟,应该是“朝阳沟”村真正的原型村。这个西沟正是杨兰春的出生地。一个西沟,一个朝阳沟,大家应该能够想到杨兰春创作《朝阳沟》时的感情寄托。

西沟,是太行山区的一个偏僻小穷山村。杨兰春少年时在这里放过羊,做过庄稼活,卖过柴,当过小和尚,混过戏班,受到苦难的折磨。他的父亲在家人的眼皮下活活饿死,是他终生忘不掉的悲惨记忆。童年的点点滴滴、故乡的山山水水,相信对于杨兰春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更重要的是,西沟村的很多物事地名都能在《朝阳沟》里找到影子。《朝阳沟》中的地名原景地阳坡垴、东山头、野草湾、跌水岩等都基本是原貌呈现。

据悉,戏剧《朝阳沟》中“拴宝”的原型人物本名姚让,小名姚拴宝,和杨兰春是同龄人,二人小学同学。姚让的舅舅早年参加革命,后在山东菏泽工作,于是姚让跟随舅舅在菏泽念高中,期间认识了同班同学“银环”并建立了恋爱关系。姚让高中毕业后要回家乡,“银环”为了爱情甘愿跟随他来到了这个“多见石头少见人”的西沟村。那时文化人少,穷乡僻壤忽然来了两个高中生,十里八村一下轰动了。县里听说后把二人调到县里工作,不久,列江村成立乡政府缺少文化人,通过请示又把二人要了回来。后来姚让担任大队出纳会计,“银环”担任妇女主任。

他们就是拴宝和银环的原型,漂亮吧?确实漂亮,拴宝也漂亮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杨兰春回家看望母亲,自然要去找儿时的好友姚让聊几句,看到姚让从菏泽带回来的“银环”那么漂亮贤淑,很是赞羡。五八年为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杨兰春要以此题材写一个剧本,自然就想到了儿时的伙伴姚让从菏泽带回来的漂亮媳妇,之后杨兰春又随着河南省豫剧三团到登封“朝阳沟”体验生活。于是,《朝阳沟》诞生了!于是,银环、拴宝、、巧珍、李支书、二大娘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诞生了。

在这里必须提到在登封曹村也有一个叫赵银环的原型“银环”,应该也是没有错的。但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登封的这个“银环”并不是上山下乡的知青,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也没念过高中,充其量也就是个高小文化。所以,当年杨兰春肯定是借用她朴实的名字把她写进了戏中,原因大概是觉得她有那么一股子肯吃苦、不服输的个性吧!但《朝阳沟》中“银环”的灵魂还是由列江村西沟的那个女知青提供的。只可惜现在没人知道她的真实名字。

朝阳沟中银环叫色的原型,

《朝阳沟》的问世,无疑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再加上河南豫剧三团各位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使的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名闻全国。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朝阳沟》中的大部分唱腔在中原地区仍还在广为传唱和流传,这一切都证明了《朝阳沟》所具有着的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关于真假地名之争、原型之争已经显得无关紧要了。其实,两个朝阳沟都在剧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呈现,只是“戏份”轻重而已。

一、剧中人物名字的由来,其灵感应该大都来源于河南登封朝阳沟的现实人物。但人物角色的设定、故事框架却取材于河北邯郸的朝阳沟。当然也借鉴了杨兰春在登封朝阳沟的生活体验。

二、剧中地名的塑造原型,可以说基本取材于邯郸的朝阳沟,包括故事设定场景。但戏剧情节构架、生活细节的提炼却来源于登封朝阳沟。

一、剧中人物名字的由来,其灵感应该大都来源于河南登封朝阳沟的现实人物。但人物角色的设定、故事框架却取材于河北邯郸的朝阳沟。当然也借鉴了杨兰春在登封朝阳沟的生活体验。

二、剧中地名的塑造原型,可以说基本取材于邯郸的朝阳沟,包括故事设定场景。但戏剧情节构架、生活细节的提炼却来源于登封朝阳沟。

李支书李来青的原型。他大名叫李占魁

基本可以断定,戏剧《朝阳沟》就是现实中河南和河北两个朝阳沟的混合物。是杨兰春老先生经过艺术加工,各取所需糅合而成。

“人若有情人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物转星移,岁月疏忽。无论是做为一个角色的邯郸朝阳沟,还是做为一个名字的登封朝阳沟。如今,《朝阳沟》里的人物原型都已经先后作古。《朝阳沟》作者杨兰春于2009年6月2号也驾鹤西去。

河北朝阳沟杨兰春像

杨兰春的家里人心里很清楚,在杨兰春的心里,一直有两个故乡,一个是提供了《朝阳沟》一众人物灵感的出生地河北省武安县的西沟,一个是催生了《朝阳沟》诞生的登封市曹村。他对这两地都感情深厚,难以忘怀,两地都各自记录了他的一段经历,寄托着他的理想,给他终生滋养和恩惠,在他的灵魂和血脉中,都打有两地的印记。在戏剧《朝阳沟》中,也一样如此!

杨兰春先生去世后,家人把杨兰春的骨灰一分为二,他的第一故乡、第二故乡各自带走一半,他的英灵飞向中原大地,将会在黄河两岸,一南一北两个如诗如画、风光秀美的朝阳沟安眠长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