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舂陵的故事!
无独有偶,舂陵故城东北方有个明代大冠堡,也是不设南门的。大冠堡规模稍小,建筑在石山坡上,建材全部采用石条石砖。学者们对不设南门亦有不同说词,如敬畏南面九嶷山的舜帝,再如建文帝拒绝朝拜当时的天京(南京),等等。这个大冠堡应为明朝初年修建,是朝廷为镇压南面的“瑶乱”,不设南门,仍为军事防御。如果真是建文帝所修,实乃仿效舂陵故城的格局,也想构筑一番如同光武发祥之梦吧。
镇邪祛灾,一块石沉潭底的墓碑
舂陵故城的东北角,有个小村叫柏家井,这里有舂陵侯墓遗址。墓葬在广子岭脚下,亦有称凤凰岭。墓旁有口仙师塘,泉水一年四季不枯,水流量大,清澈甘美,尚可直接饮用。仙师塘在家乡很有名气。传说修建古舂陵郡城要石头,一位仙家赶来两座山,附近村的土地公公不服,天不亮装鸡叫,仙家脚下一跪,丢下两座石山跑了。仙师塘是跪出来的,塘两侧的石山早被烧石灰打平了。晋人郭璞《葬经》有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舂陵侯墓葬,实乃风水俱佳。可惜原来硕圆雄实的墓堆不见了,四面是两米多高的红砖围墙,墙内满地枝蔓树叶,墙脚挂有蜘蛛网。原来,前几年舂陵墓被盗,只好这样了。真是无奈之举啊,毕竟是国宝,把它围起来,也算是保护。家乡人的聪明,没有“外方内圆”的思维,哪来这“外方内圆”的景观?
舂陵侯墓的主人叫刘买。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诏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买为舂陵节侯。舂陵侯国,“辖今宁远县北部、新田县大部以及双牌、祁阳的部分地方。”刘买在位时间不详,死后葬于此地。刘买死后由长子刘熊渠继任位,为舂陵戴侯。刘买的五世孙,便是赫赫有名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现在的墓碑是大清嘉庆年所立,已破碎残缺,有两件断碑散落在墓堆旁边。老人们说,原碑是汉白玉石的,近2米高。舂陵故城西南方有一个柏家潭,水质很好,冬暖夏凉,四季溢香,四周的人爱去玩游。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柏家潭每年要淹死一两个小孩。有游僧高人路过舂陵,对此留偈语点化,说是九龙岩的老满(小龙)作恶,必要神器方可降伏。九龙岩是附近的一个溶洞,很深很暗,必须点松脂火把才能进去。洞中奇观异景不少,其中有一景传为九龙盘珠,有九条形似梯田的石梗,传为龙王九子化身。后来,有人就把那条小龙敲碎了,又把那块汉白玉石碑,悄悄抛入柏家潭。说也奇怪,打这石碑沉潭,大潭风平浪静,再也没淹死过人。只是那几个抬碑的,后人多有残疾,族人不旺。现今到大潭游泳,只要会水的人,都会下去摸一摸,沾点灵气,都说潭底有块石碑,光滑光滑的。
元亨利贞,一条南北通透的街道
古舂陵,柏家坪,实际是一条街。自秦汉起,这里曾经为侯国、为县治、为乡镇、为区社、为村队,现在由村改为社区。但十里八村的乡亲到柏家坪去,都称到街上去,不讲到“闹子”上去。农村集市称“闹子”,城里才称街。那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便是舂陵人永远的记忆。老街依舂陵故城东墙,由南向北布局,东西两侧是店铺。店铺土木结构,大门很窄,进门设柜台。屋檐滴水仅四米来高,老人说是为踩高跷、扎故事的需要。高跷最高的一丈二,活动时便于演员坐在上面扎绑腿,途中休息。踩高跷这项北方平地的游艺,在柏家坪盛行传承下来,足见其历史渊源,因为一丈二恰恰是舂陵古城的高度。老街房子都是梁墙共享的,谁家房子维修,那可是上、下隔壁三家人的事。老街道有三百多个店铺,足足排了一公里多路。为生活生意方便,街道又划为四节,由青石小巷相隔。小巷不宽,两人挑水担柴可以侧身过路。
街道建筑格局科学,命名玄奥。街头城门碑刻“北门锁钥”,街尾城门碑刻“南国屏蕃”。北门锁钥来自典故“掌其北门之管”,指军事要地。晋左思《魏都赋》:“本枝别干,蕃屏皇家”,意显皇族贵气。四节街道分别以元、亨、利、贞四字冠名。街名出自《易经》文言传:“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和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引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易经》是中华文化古代哲学的经典,在阳阳二元论基础上对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和运行规律的预测。我家住在亨字街,小时候不知元、亨、利、贞意蕴,特别是对“元亨打利贞,三年不打要发瘟”的乡俗活动,只觉得好玩。家乡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元亨打利贞”活动,类似军演或打群架。活动规则是元、亨两街为一方,利、贞两街为一方,分别由大人领队,凡能跑动的小朋友都参仗。城东与西街的空地叫操演坪子,两军在此集合,三呼“元亨打利贞”、“元亨打利贞”、“元亨打利贞”以后,用砖头、泥团、瓦片等互相投击追打。结果是哪方受伤多的,出血多的,退出求饶多的为输家。奇怪的是,小孩受了伤,家长从不怪罪。场上打得头破血流,散场后又是街兄街弟。小孩如果怕去,还遭大人责骂。我小时候很瘦小,但在追打的队伍里,没有半点怯弱,还有点神圣和神秘。“元亨打利贞”也就成为舂陵人一种生命的礼仪,骑士的勇猛与商人的智慧揉融一起,从小洗礼,嵌进灵魂。
“石板上面插不得禾”,老人常说。解放前,街上没有种田的,都是些小商贩。也有店铺开得大的,商号很有名气。民国时期亨字街有个叫罗雨亭的先生,曾作一联曰:生意兴隆太且大炮合股敢称资本家,同心假善原为由头顺赞自己活神仙。把“生太合”、“同源顺”两家铺子嵌进去,也是开涮了一把,因为“生太合”老板小气,“同源顺”的老板信佛。柏家坪所分田土,均由邻近村划拨过来,尽是一些僻远贫瘠的高岸田,每人只有五、六分,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直到改革开放,可以经商办企业,日子才热闹起来。然而,老街也因此改变了往昔的模样,青石块街成了水泥路面,村民陆续建起小洋楼,木板铺面也所剩无几。商贸中心转移到了新建的商业街,但集市贸易成交和商品销售额仍居全县之首。这里可谓商贾云集,歌楼酒肆林立,还是天天“赶闹子”,晚上夜霄吃到凌晨一两点钟,比县城还热闹。南蛮先生说:零陵花桥、东安芦洪市是出名的圩镇,哪知柏家坪更有商气!自己的家乡,也不好自吹,急就一春联送黄书记:“工农商学乐丰年,元亨利贞兴古镇”。
大路尾,一处南北交汇的地标
黄书记很有思想,也挺幽默。他告诉我们,柏家坪镇大路尾村,是他驻点的村,已被评为湖南省最美丽乡村。有一次,一位七十多岁老太太问他说:我们村为什么叫大路尾?尾巴的尾,老是耍尾巴。怎么就不是个伟大的“伟”呢?这个问题很给力。
大路尾,村子因位处青石板路尾端得名。青石板路5华里左右,与舂陵老街相连,实为秦汉修筑的“峤道”,因南北对峙而无法推进的断头路。作为一处地理标识,算是南北文化的一个焊接点,应与广西“灵渠”一样驰名于世!
中华文明原为华夏、东夷、南蛮三大板块。华夏、东夷逐鹿中原而形成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继而与南蛮相持,多少年的搏杀兼融,才有了中华文化的厚重。舂陵古道,自古也称是挑盐大道。这里有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碰撞,有封建礼俗的顽固与前卫思想的准入,有国学私塾的兴办与三教九流的聚集。我说:柏家坪的书记不好当,有文化的地方亦出刁民。我提起两件旧事。有一次,公社开批斗会,对象是“流串犯”。公社书记问:你为什么当流串犯?答:我没饭吃。又问:为什么没饭吃?答:我做不得事。再问:为什么做不得事?答:因为我没饭吃……。一场批斗会,一场太极推手。还有一次,批斗一个反革命分子。书记说:你要老实交待,为什么污辱伟大领袖?答:我没有,我冤枉。书记:狡辩。有人看见你把领袖像贴在尿桶墙壁上。答:是的。书记:还说冤枉,恶毒已极。答:有这么回事。你不是讲了,我们要时刻想念他老人家。现在到处都有的贴,难道解手的时候,就不要想念了吗?……台下起哄大笑。书记当场宣布:押下去,直接送县公安局。判刑入犾无疑,但免了当场的捆绑殴打之苦。家乡的父老乡亲,总是能在生存与自尊之间,寻找着平衡和美丽。多少年后,我与这位书记谈起此事,他说事先找过批斗对象,批斗对象刑释后也来看过他。原来,家乡人的心里,既住怒目之金刚,也住着低眉菩萨。无论朝代怎样更替,哲理思辩,胆大霸气的儒学精神,与开放包容、淳朴重义的南国气质,总在代代传承。
《舂陵行》,一篇官吏感叹的名作
“四海困穷,无禄永终”,当年尧对舜说的一句话。如果人民穷困,执政的权力也该终结了。第二代舂陵侯刘熊渠的《舜庙怀古》:“游湘有余怨,岂是圣人心。竹路猿啼古,祠宫蔓草深。素风传旧俗,异迹闭荒林。巡狩去不返,烟云怨至今。”他借古叙愁,对这个地方并不怎么喜欢。舂陵不仅地势卑湿,当时食邑(吃皇粮者)仅476户,可谓穷山恶水。其长子刘仁继位后,多次上书朝廷,于汉六帝四年(前45前)获准,率族北迁至南阳,今湖北枣阳县。在几代皇族的经营下,舜德遗风与秦汉文化,汇集积淀成一种淳朴尚德,又有点彪悍的秦汉文脉,深深植于了舂陵这块风水宝地。湘南的村落,一般以族群宗亲而得名。如离舂陵故城不远的龙家大院,是东汉太守龙伯高的后裔,都姓龙。但散落在舂陵故城周边的侯坪村、王家冲村,皇家洞村,都堂岭村等一些村子,就打破了这种习俗。现在侯坪村不姓侯,姓胡和蒋;王家冲村不姓王,姓欧阳;皇家洞村不姓皇,姓杨、李和郑;都堂岭村不姓都,姓郑。宁让人说忘祖丢宗,也要秉承舂陵的文化图腾,让你来一次秦汉时光穿越。
唐广德元年(763年),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期间写下了《舂陵行》这一千古名篇,与另一篇《贼退示官吏》而震撼政坛朝野。杜甫力赞诗作,“两章对秋月,一字皆华星。”认为可以与日月同辉。元结因《舂陵行》被堪称封建官吏之楷模,《舂陵行》也自此成为历代干部培训的教材之一。其中“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集中表达了元结的民本思想,和执政担当与理念。《舂陵行》: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蒙责固其宜。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所写也属道州之事,却为何冠以《舂陵行》呢?原来,宁远在唐代叫延唐县,属道州所管辖。舂陵侯国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祖居地。元结身为道州刺史,以舂陵代道州,既表现了对先贤的敬畏,也提高了道州的知名度。
元结是一个对永州有特殊贡献的文化功臣,《舂陵行》的意义不亚于浯溪碑林的开创。他在《九嶷山图记》提出:“当今以九嶷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这不仅是崇舜重德的情结,更是顶层设计的思考。《舂陵行》的标题、行文正有此意蕴,也说明了舂陵文化名片在唐代的效应和地位。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在读了《舂陵行》后,无不感叹:如果有十个元结到各地去为官,中国就好办了!
《太极图说》,一部源起舂陵的名著
“地以人显”,讲人与天地之关系,也成为地域文化之定律。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凶吉。”《太极图说》所说的这段话,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精华。周敦颐以一图,二文,3000字,而打破孔孟道统中断后的千年幽暗,至今又是千年。一图既《太极图》,二文即《通书》(249字)、《太极图说》(2832字),是对《太极图》的解说。它们与舂陵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十四史的《宋·道学传·序》:“两汉而下,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通书》,推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据此推论,周公如果不是“出于舂陵”,必无所“得”,而作不出《太极图》。当然,把“出于”释为“出生”也可以,只是因“出生” “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不太理顺。不论做何释,周公之学,得益舂陵不假。
《太极图》是一幅横短竖长的长方形图。按阴阳五行,标识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金,北为水,中为土。这与舂陵故城的地形图一致,其神奇不知是来自魏晋玄学还是汉代方术。古人以面南背北为上,即南北为通路,东西两侧置放物件。当年,朱熹还借用与盛温和对话:为什么买“东西”不能说成买“南北”?来诠释阴阳五行的道理。这与舂陵老街的建筑格局一致。舂陵老街北为“北门锁钥”,南为“南国屏蕃”,中间分别以元、亨、利、贞命名。《通书·诚上第一》:“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学说的开篇词,周公一个“诚”字,是多么精确和伟大。舂陵古镇以军事开基,却以商贸为本。而传说舜帝原本经商,因诚信而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南方的风水师常用口诀:“乾元亨利贞,五代贤圣到此地。”自舂陵封侯,五代之后,不正是从长沙定王刘发到刘秀东汉称帝吗?是舂陵“元亨打利贞,三年不打要发瘟”的习俗给了《太极图》以灵魂,还是舂陵以周公一个“诚”字为荣耀?且读周公的《读易象》:“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书舂陵门扉》:“有风还自掩,无事昼常关。开门从方便,乾坤在此间。”《任所寄公关故旧》:“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周公写诗不多,可见舂陵对其思想成就的影响,亦可见其舂陵情结的深厚。据史志记载,周敦颐的祖居地在宁远大阳村,到其曾祖那一代,迁至营道县(今道县)的楼田村。
舂陵其名渐渐淡出。舂陵故地,唯有舂陵中学沿袭。舂陵中学解放前称北屏中学,解放后改为宁远四中,1986年改为舂陵中学。过去宁远北部和新田的学生都到这里时读初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所学堂育一方英才。有一次,时任宁远县委书记的周建达跟我讲:“柏家坪在任的县处级干部,比我老家一个县还多。”我没作过统计,但柏家坪在近代一直被誉为 “人才摇篮。”如平田村,以欧阳(杨)姓为主,宗祠始建南宋,人文气息浓厚,民风古朴,明清进士、举人有十多人,民国黄埔军校各期学生二十余人。该村杨秀鸾,清代著名诗人,御赐“孝廉方正。”与何绍基同庚,并相友善,何为其题墓碑:“两人足迹轻天下,千古诗怀在永州。”杨宗稷(1864-1931),字时百,中国近代著名琴师,古琴收藏大家,在北京大学教授古琴,琴曲代表作有《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欧阳振声(1881-1931),近代资产阶民主革命家。1911年受黄兴派遣,随宋教仁回国,在上海私密建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为民国政府国会议员,出任农商次长,堪称商业奇才。阙家村的阙汉骞(1902-1973),黄埔军校四期学员,1943年任198师长,改为远征军任副军长赴缅甸与日军作战有功,腾冲战役中升54军军长,后任第六兵团司令、台北总司令。柏家村的柏忍(1898-1929),女,1922年随夫迁居长沙,参加反封建斗争,1927年被省、县当局列为“女共首领”悬赏通缉,1929年在平乐被捕,割去左耳、右乳,宁死不屈,牺牲时31岁。柏家坪的名人,还有清末随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官至阿克苏道台兼理有按察使司的陈名等。
北莲花桥,一段名人作记的佳话
舂陵这张名片,到清嘉庆年间还惹人眼球。清代纪昀,字晓岚(1724-1805),著名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四库全书馆总纂官。1805年病逝,嘉庆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有称文达公。纪晓岚没有淡忘舂陵, 嘉庆五年(1800年)写下《北莲花桥记》,这篇散文实是晚年扛鼎之作,与周敦颐《爱莲说》有同工异曲之妙,可惜世人重视不够。北莲花桥,即为距柏家坪十里许的花桥,桥边上的村叫礼士湾。纪晓岚并没到过此地,为何作《北莲花桥记》?其文所达何意?现摘引其中几段文字,便可知晓:
“桥染道路,王政所关。……余供职京师时,楚南九嶷山北莲花桥落成,属记于余。余惟地隔数千里,足迹所未经,宦游有不及,何以及友人曰:宁邑之北为舂陵旧城,距桥十里许,舂陵侯墓犹在。其水源出七贤山分注,一东绕新城,北汇于湘;一西注于溪南,汇于潇。斯桥东通五岭,北达三湘。唐大和年间建以木桥,长六十丈,名曰莲花桥。岁久且圯,行人苦之。乾隆六十年,邑令滇南吴公绳祖劝修,邑人李月舫广文之父松亭徵君倡义捐资逾万,易木以石,经始于乙卯年三月,阅五年告峻。东三洞,西五洞,中接以堤,高一丈,阔倍之,左右护以石栏,桥上东西各建一亭,左右叠以石壁,为行人登桥憩息之所,此则桥之大概也。猗欤盛哉!华阳故国,通象七星……抑闻友生言,李君世居双溪,聚族烟火千百余家。比户弦诵,俗尚敦朴。故以礼士名其村。今斯桥焕然重新,垂虹卧波,不必如阴阳家侈谈风水之妙,即此好善乐施,隐德不居,在州邑为急公好义之绅士,在里党为淳俗仁风之美区。佑族世泽绵衍,积善余庆,将来科甲蜚声,必有出而黼黻皇猷,为国家鸣盛者,李氏之兴,其未有艾欤。此则实理之信而可徵者。余乐为之记。”
阅读《北莲花桥记》,纪晓岚提笔即提及舂陵旧城,舂陵侯墓,可见舂陵情结。修路架桥,虽为“王政所关”,也并不是非记不可,是舂陵人之壮举让他感动;是“比户弦诵,俗尚敦朴。故以礼士名其村”让他思考,“礼士”村夫与“礼部”绅士的差别;是“不必如阴阳家侈谈风水元妙,即此好善乐施,隐德不居”,让他人生境界得以升华;是“佑族世泽绵衍,积善余庆”和将来必有“科甲蜚声”,“为国家鸣盛者”的因果哲理,给《北莲花桥记》寄予了希望和灵魂。礼士湾村不仅桥有名,该村清道光年间的崇德书院也是全县有名。该村历来人才不断,如李韫珩(1871-1948),曾任国民党第16路军军长、纵队司令、庐山军官训练团副团长,蒋介石为团长。李毓九,抗战胜利后任长沙市第一任市长,国大代表。
“江东名家”,一块鲜为人知的御匾
舂陵故城南的谢家村,有座清代的青砖瓦房,堂屋正面悬一块古匾,长2.5米,宽1米,匾上板书“江东名家”,四周雕龙嵌边,左下角金印依稀。该村谢良明撰文考辨,此匾是太平天王洪秀全赐英王府陈玉成的,亦可称御匾,而英王就是柏家坪镇谢家的谢復暑。陈玉成是个化名,没有悬念。如明末李自成,原复姓拓拔,名鸿基。近有毛泽东曾化名李德胜,周恩来改名胡毕成等。陈玉成是否就是谢復暑呢?
英王陈玉成的籍贯生平尚无定论。原有二说,一是广西桂平县的陈文丕,被广西师大钟文典教授《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籍贯考》,给否定了。二是广西梧州藤县大黎镇的陈丕成,现该镇建有太平天国四王纪念馆,199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就看柏家坪镇的谢復暑比较大黎镇的陈丕成,哪个更有故事或更像英王。
先看隐姓改名。为投身革命,防灭九族,谢復暑改名陈玉成。其姓取自谢家神坛“陈留郡谢氏历代考妣神位”的第一字,其名取自宗祠牌匾“玉树长荣”的第一字,以及开村始祖庆成公的“成”字。寓意不忘祖宗,宁为玉碎也要为国,希望革命成功。同时,英王简历与谢復暑家谱相吻合。而广西陈丕成改成陈玉成,有违常理,“丕”意为大,革命之大成,何须改也。如果为避诛灭九族,又等于没有改。
再说“甲寅杀绝十八家”,一个从小津津乐道的故事。谢復暑于1847年广州偶遇洪秀全,当年14岁,自此随之南征北战。1852年6月随太平军攻克永明、道州后,顺道回了一趟老家,并从家乡带去一批青壮年。此后有人告密,引起朝廷注意。1853年、1854年,清军先后从谢家抓走7人,分别在零陵、宁远县城以土匪罪被杀害。1854年6月,英王奇袭武昌立功,被提升为殿后三十检点,位在丞相之下。就在当年大年除夕,谢家突然被清军包围,捕抓30多名青壮男人,连夜押送零陵,并于正月初十先后问斩。据查族谱,谢家半个月之内死亡30余人,其中有父子、兄弟。没标记死因,只能是清兵镇压太平天国所为,族人不便记载。但是这么大的事,在府、县官方文档中,也没有查到详细记载。为什么?我在追寻这个问题时,觉得与一个人有关。此人叫肖荣芳,其家距离柏家坪仅二十来里。1847年,肖荣芳参加永州府试,获文、武双试第一名,直入永州营办投身军旅生漄,“他的一生,都是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中度过的。……咸丰五年(1855),肖荣芳被委任为外委(清朝武官),并赏戴蓝花翎。”这个时间点,一个营办被提升、封赏,应该与“杀绝十八家”有关。作为同乡,深知舂陵人的彪悍,亦怕遭报复或报应,故在夜间秘密行动,也没记录在案。但肖荣芳此后从攻克郴州,官升千总(六品),直至同治三年攻克桞州,官至广西提督(正一品),清廷赐予“勇巴图鲁”称号,所有提升的理由都有详细记录。肖荣芳与谢復暑既为同乡和同时代的人,由此可反证谢復暑成为英王的足够条件及其可能性。在太平天国史料中,还有一个细节,英国参赞巴夏礼对陈玉成的评价:“他的官话要好于其他太平军首领的官话。”柏家坪人自小读书习武,语声也与众不同,街上从不讲土话,我现在也不会讲土话。但广西大黎镇较偏僻,读书习武和官话语言是不可能速成的,可见陈丕成不具备英王那种“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环境条件。
再析“江东名家”匾赐英王府的理由。一方面,谢氏家族,本为江左琅琊谢氏夷吾公之后。南京处长江南,古时亦称江东,南京的乌衣巷多有谢家大户。“江东名家”授于谢氏英雄是名正言顺,洪秀全知晓英王之真实身世,如果授于陈氏,却不在理。另方面,柏家坪虽有舂陵河或舂陵水,却没有称江的习惯。匾是由其堂弟从外地带回,亦合常理。当然,结论有待进一步考证。我只能说,柏家坪镇的谢復暑比大黎镇的陈丕成,更像英王!
三公祠,一方皇陵护佑的神堂
柏家坪老街,有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现为娱乐活动中心,原来叫三公祠。湘南农村,一个地方的文脉传承,盛衰荣枯,全在宗族祠堂这道景观里。柏家坪的祠堂不姓柏,叫三公祠。公祠,薪火千秋,这是与众不同的。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为显其皇族血脉正宗,“在舂陵筑皇陵,置啬夫。”“啬夫”就是守护侯王陵园的官。最早的“啬夫”是洪都将军。洪都将军至舂陵后,修建了供奉皇高祖刘买及刘买之子刘熊渠、刘熊渠之子刘仁的护陵庙,后人称三公庙。因当时刘秀的父亲刘钦健在,不然可能叫四公庙。这种“吃众亲”、祭五代的清明习俗沿袭至今。庙址在舂陵故城东南,现今舂陵小学校园区。我读小学时,还见到洪都将军的墓及墓碑。作为皇陵“啬夫”,修缮护卫皇陵,初建是武庙格局。一个正殿,两侧厢房,正朝西,进门是一个很大的露天天井。后殿后院为居家生活区。三公庙修建后,当地人来烧香朝拜,络绎不绝。柏家坪有个祖传习俗,就是每户人家每年为三公庙烧香朝贡一天,贡品一般是水果、灶王粑粑,好点的人家也有上三牲的。进香必须是当家的或大人去,小孩那天如单独去,意味着能承担那份神圣和责任了。从街头至街尾,每天一户,刚好轮完。真是玄学方术,神奇莫测,天人合一。天有四季,人有四肢,故有四街:元、亨、利、贞,周而复始;年有365天,人有365穴,故置365户:天天香火,传承不断。
三公庙随着学堂兴起而搬迁至老街,改称为三公祠。据说三公祠很灵验。过去有位小偷拿了人家银两不认账,要他到三公祠发毒咒,后来应验成了残疾。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公祠改建成了公社礼堂,礼堂可放电影也可演戏,舞台设计非常专业,只是没设置看台坐椅。各种文化活动和红白喜事都在这里操办。柏家坪的唱汉戏、扎故事、踩高跷、舞狮耍龙、诗书堂会,闻名四里八乡。我们这一辈,正赶上文艺宣传队,参加过宁远县、零陵地区的文艺汇演,到过省城长沙拍纪录片,参加过书法美术展览。
我不在三公祠的历史,它却在我的青春。三公祠姓公,是六十多个姓氏宗亲的公共祠堂,舂陵人儿时的天地,一方故土的护佑神堂。
“德善求成”,一处八方来朝的仙姑庙
从航拍图看,舂陵古镇由东、西舂水怀抱成一个圆形盆地。盆地中央有座山,叫仙姑岭,岭上有座庙,自然叫仙姑庙。庙很小,小得在远处看不见,到了岭脚下也看不见,爬到半山腰还是看不见。在半山腰有口仙姑井,井水清纯如镜,从来不干不枯,也不满不溢,但供朝圣者饮用和山顶庙用足矣。从仙姑井开始,我们算是爬着陡峭的石梯上山了。据陪同上山的毛生说,那年庙堂维修,挑担砖20元钱也不想干,因为太陡。
石梯路既陡又窄,途中有几处较宽,供休息和烧香祭拜。一处是摩崖石刻:“求佛拜仙,赐福人间苍生。”第二处是土地神庙及重修碑。这两处烧香的人不少,可惜镌字都是新的电脑体,有点难扛仙姑庙二千年的沧桑厚重。最入景的一处叫“且憩关”,如同五岳中的南天门或中天门。“且憩关”为巨型石块和石条堆垒而成,门楣的门臼和石墙上的门栓凹槽,足有碗口粗细。修筑年代无考,工程之艰险,我等叹为观止。“且憩”一刻,是要你缓缓神,猜猜天门之上,会有怎样的景观。
仙姑故事,各地不同。舂陵仙姑,与“白毛女”差不多。相传舂陵古国,有位绝色姑娘,为逃婚而躲藏于此。白天野果山泉度日,夜里爬到山顶,天当被盖地为床。方圆七里八沟,谁家有难或进山蛇虫咬伤,她及时赶去,暗中相助。后来被家人得知,其兄嫂上山寻找。嫂子没有劝回仙姑,反被仙姑感化,亦乐于德善之举,就留在山上,俩人相依为命,终老成仙。所以,仙姑神位供奉的是两个女菩萨。正殿的横匾为:德善求成。两侧石刻楹联:心诚则灵灵则诚,佛本怀慈慈怀本。仙姑庙之灵,正如《仙姑庙》誌铭:“夫妻求子人兴旺,老来求神保平安,少来求学进科举,敬神求财福满园。”庙内尚有大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募碑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高仙塔》两块碑刻,还有一个旧石水缸,上刻“净水缸”三字,虽为小器,却不失神韵。
仙姑庙的神,不全在庙里,更在庙外。庙外四周,按八卦方位,分别竖着八位仙家石雕像。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各佩法器,栩栩如生。舂陵仙姑名气并不大,为何惹得仙家八方来朝呢?当然是那极峻于天,崔嵬绝顶,可称天地人和的人间仙境。许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方,包括泰山,总有些角度会遮碍视野,让你想起“这山望着那山高”。而在仙姑岭上,随你转360°,还是“唯我独尊”。在这里,佛的灵空,道的无极,会迎面袭来。“无,名天地之始”,天真的很圆,像一口大锅盖在四周群山的边上。天穹色彩,淡墨云翳,远山群峰,细浪腾跃,当山天一色的时候,你的心便放空了。上山时一步一拜的艰难,怀里揣的种种生活期盼,都云卷云舒了。你可以看得那么远,揽物于胸,山外有山;你可以看得那么清,朱门豪宅,村舍陋院;你可以看得那么淡,坦然静立,宛若神仙。
当代“围城”,一份品牌文化的遗产
人类历史教授易中天说:看自己,必定先要追根寻源。环境造就人,只有人杰地灵的地方,才会遗留优秀的品牌文化遗产。
古舂陵,柏家坪,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现代人见过太多的城,不介意城的不如意,只想感受城的美妙。踏上舂陵故城,或许没有城观的美妙,但必定会像孩子般的雀跃。因为你踏上了汉城的肩膀,如此原汁原味,中国绝无仅有,国外原有一个叫汉城,现在也忘祖改称首尔了。一个城如一个人,其出生和死亡是不能自主的。舂陵故城历经二千多年,依然雄屹一方,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何曾败美人。”那日,我们谈论起舂陵故城的保护,都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我觉得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宜动土。舂陵故城,原本是三合土夯的城墙,如果再装模作样地配上秦砖汉瓦,那还叫舂陵故城吗?舂陵故城虽然没有当年的高度和风韵,但其骨络和血脉依旧,它与家乡人享受着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世事旧得不能再旧了,连白菜、萝卜的名字也没改过。护城河四周已被林立的高楼拥趸,构成一道新的景观----当代“围城”。我想起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那是现代文明的危机与文化的困惑。我想起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再次感叹家乡人的智慧和伟大。农民的房子越盖越高,越来越多,却没有越城池半步,是为知法,是为敬畏。他们用自己的房子,也是用心,围护着古城的童话和故事,那是守土有责啊!
早几年,湖南省原副省长郑茂清为家乡题“舂陵故城”,并刻石立碑。如他一样,从舂陵走出的人都想做点什么 。舂陵故城,不谈诗意远方,只如初见的挂怀。城既如人,唯以谦卑为怀,方能成其大,唯以厚德为基,方能载其物。舂陵的气质和灵魂不在其历史久远,在于那里生活着的或走出去的人,在于名片上镌印着的耕读传家、忠孝立世。茅盾先生《风景谈》所言极是:人,才是最美的风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舂陵是一所永不老的军营。舂陵人桀骜不驯的灵魂,孜孜不倦的努力,就是最美的风景。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解释:品牌文化遗产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现代遗产”,是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活性财富、智慧资源。舂陵,完全可以申报入选“世界品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或“濒危世界品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荒芜冷藏与过度开发,都不可取。从舂陵这份遗产提炼特色既秦汉文化元素,用以营造地域文化空间,加速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任务紧迫。在宁远,历来有个说法:南有九嶷,北有舂陵。我深信,舂陵惊艳天下,为时不远。多少人想踏上原汁原味的汉城,想看看始皇屯兵之处,想拜拜光武发祥之殿,想知道英王何能成为英王,想探究周公《太极图》玄学源流,想领略大路尾的乡村美景,想学元结来趟《舂陵行》……。古舂陵,柏家坪,必将是一方朝圣的热土。
永州市科技局:姜加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