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改变了中国,感动了世界!给孩子讲讲这几个植树人的故事吧!

20多年前,没有国家相信

人口急剧上涨,耕地严重不足的中国

居然还能把种粮食的地都拿来种了树

事实证明

在种树这件事情上我们是认真的!

许许多多中国人扎根最艰苦的地方

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还世界一片绿色

明天就是植树节了

请把这些动人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1

刘铭庭是一个在沙漠种树的科学家

一种就是一辈子

1957年,他从兰州大学毕业

当时在学校里表现出色的他

本可以分配到一个舒服、光鲜的岗位

可他居然担心自己分不到边远的新疆

竟主动给高教部领导写信

要求去又苦又累的新疆,他写道:

没人去,我愿意去!

我愿意把自己的青春,

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

坚决要求到边疆去!

这一去,就将一生给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又被称为“死亡之海”

车子根本就开不进去

进了这片沙漠,一不小心就会迷路失踪

刘铭庭24岁主动要求被分配到大漠

到1995年,40余年间,

他竟然先后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转过七圈,

全长40多万公里,等于绕赤道一周

在新疆上至领导下至群众

听过他宣讲植树治沙的人不下20万

90年代初

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

全球总共只有8项成果

而其中仅他一人主持进行的成果

就独揽了2项

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组

都感动于他的成果,尊称他为“刘红柳”

联合国的荒漠化治理奖

他代表中国先后获得过三次

是全世界获得该奖最多的人

本是功成名就,1997年

到了退休年龄该颐养天年的他

居然还不肯去安享晚年

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毕生积蓄

买了一头毛驴和一辆四轮拖拉机

来到了于田县沙区

他要教他们种植一种名贵的药材

——红柳大芸

看不到成果,老百姓不买账

他就自己先搞了300亩地干

每天早上7点起床做饭

顶着酷暑除草、浇水

晚上常常十点才收工

还要忍受蚊虫和牛虻的叮咬

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位科学家

最后成果终于出来了

亩产值4000-8000元

超过农地平均值的10倍

自此,老百姓争着抢着种

他穿着解放鞋,带他们修水渠、整地

后来,于田县种植红柳大芸超过5万亩

年纯收入超过2亿元

于田县20万人民摆脱贫困

2015年

82岁的他又一次骑着摩托车外出工作

却不慎翻在沙漠里,断掉7根肋骨

他却说没有翻在硬路上摔死

自己还是很幸运

从1957年走进新疆

今年86岁的他

和沙漠打了足足60年交道

带领大家植树造林数百万亩

其实不止是他这样的科学家

还有很多普通人

与狂风博弈,与黄沙对峙

在沙漠中,筑起一道道绿色的屏障

用生命守护一个个绿色的梦

2

尘暴刚刚平息

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点

向着沙漠边的梭梭树林迅速靠近

老人将被狂风刮断的枝条

一 一捡放在梭梭树的根部

一脸心疼

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古日乃嘎查

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接壤

狂风一起,沙尘遮天蔽日,殃及华北

如今

在沙漠边缘倔强地生长着连片的梭梭林

筑起这道绿色屏障的

是两位倔强的老人——图布巴图夫妻

图布巴图是土生土长的古日乃人

曾是古日乃地区的第一位大学生

和妻子结婚41年

两人见证了古日乃从绿洲退化为沙漠

村民纷纷搬离,最后成为“空村”的过程

再难也要留下来

因为人退沙进,人进沙才会退

2002年以来

夫妻俩在古日乃开垦了2000亩荒地

种下了近五万株梭梭

超过十万株沙地植被

治沙16年,他们用生命守护绿色

用时间丈量信仰的长度和厚度

今年春天,老人计划种植200株梭梭树

2016年12月12日

图布巴图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在北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3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曾播放过一个新闻片

轰动了全世界

主人公是两位生活在中国河北的老人

他们一位叫贾海霞,一位叫贾文其

贾海霞的左眼是先天性白内障

从小失明,右眼又在打工时落下残疾

贾文其小时候触电,丢失了双臂

2001年,两人突发奇想

决定承包村里没人要的50多亩河滩来植树

村委会知道后

一分钱没要就给他们签了合同

每天早上

看不清道路的贾海霞就拽着贾文其的衣袖

去他们承包的河滩上去种树

过河时,贾海霞帮贾文其卷起裤腿

贾文其就背上贾海霞趟过去

为了省下买树苗的钱

贾文其就把贾海霞扛在肩头上

把大树上的小树枝砍下来,作为树苗

贾文其没有手

就用脚趾头把住水桶,给树苗浇水

贾海霞看不清

就用手摸索着让小树苗不倒

从2002年开始,十几年如一日

贾海霞和贾文其已经栽下十多万棵树

一个有手,一个有眼

你是我的手,我是你的眼

两个人就这样,在十几年时间

合作把村里的50多亩荒滩打造成了绿林

两位老人说,不砍一棵树

要把它们留给子孙后代

他们

用日复一日的坚守

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他们的故事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我们每个人

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筷子、低碳出行

珍惜每一抹来之不易的绿色

素材来源: 首都教育、青春佛山、酷玩实验室、芒果都市

编辑:黄依依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